《水家音韵译注》创作项目启动会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召开
2025年5月10日,由贵州省水家学会舞蹈专业委员会牵头的《水家音韵译注》(书名暂定)创作项目启动会议在三都县水族自治县召开。贵州省水家学会副会长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家学会会长潘永行主持会议,贵州省水家学会会长韦祖宏和创作团队核心成员出席启动会。
会议对项目启动工作涉及的田野调查、原始素材采集进行安排部署,对创作时间、人员分工、协作推进等进行明确。水族双歌(旭早)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音韵体系具有语言学、民族音乐学双重研究价值。项目完成后,将填补水族音乐系统化记录空白,为学术界提供权威文本,助力水族语言保护与活态传承。
会议强调,《水歌音韵译注》创作项目是落实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条例》的具体实践,标志着水族文化保护从个体传承向系统化研究实现重大转变。创作团队要按照“尊重传统、科学规范、留根存脉”工作要求系统启动各项工作。要不断加大国际音标标注体系推广应用,突破传统记谱局限,实现“原声再现”学术目标。最终将成果形成纸质文献与多媒体资料库双重载体,并计划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。
会议认为,《水歌音韵译注》创作项目作为水族传统音乐文化系统整理的开创性工作,由黔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韦祖雄教授牵头申报,并经省水家学会批准立项,将首次采用“水歌原词+汉译大意+汉字谐音+国际音标”四位一体的记录模式,涵盖人类起源史诗、迁徙叙事、民俗歌谣等七大文化板块,涉及双歌、单歌等十余种水族特有音乐形式。
会议明确,项目创作团队由水族音乐文化研究专家韦祖雄领衔,涉及教育、非遗保护机构、民间艺人等多领域,整个团队由三都县民族中学音乐教室韦成练、三都县第二中学音乐教师蒙锡彭、潘承桐,县非遗中心主任、县文化馆原馆长石玉秋,资深音乐人石绍霞、石笛、韦明华,在读音乐学科大学生潘忠厅等组成。创作团队下设采风组、译注组、学术组等具体工作小组。